close


很久沒有進電影院看國片了,應該說,
我不知道國片還適不適合用大螢幕去看,
可能是因為習慣了好萊塢的大場景,
所以對於小品類的電影感覺DVD是比較好的選擇,
可是這次在同學的邀約下去看了『練習曲』。

一個聽障的學生(明相),毅然決然的在大四要畢業前,
請假去完成一個或許我們都想過卻沒辦法實現的夢,
只因為一句話:『有些事情如果現在不做,一被子都不會做了。』

整部影片從台東知本出發,卻不是旅程的第一天,
第二天的知本,前往花蓮,目標是礁溪,
路上遇到了拍片的劇組(鄧安寧、SAYA)是整部影片最重的鋪陳,
然後遇到了那個看似現代,卻什麼都不懂,
誤把助聽器當做耳機使用的年輕人(達倫),
媽媽(楊琇惠)真實的表達了傳統婦女的無奈,
兩人的互動也呈現了社會最真實的那一面親子代溝。
但卻不能隱藏那淡淡的母愛以及關懷。

到了漢本火車站,一段與立陶宛女孩的相遇,
雖然沒有了語言溝通,卻因為圖畫、照片,
串起兩人在短短等待火車時間下的心靈相連,
也呈現了台鐵濃濃的人情味。

寄宿在小學遇到的老師(楊麗音),影后果然發揮了好演技,
一種不捨自己身心障礙班的孩子,卻帶來無助的壓力,
退休或許是另外一個人生的開展,就像明相說的,
因為給了自己最大的安慰,可是卻因為斷了一根弦而拋棄,
而我們有些事情這時候不做,一輩子就不會做了,
有時後轉機卻是讓我們開展出了更好的旅途。

塗鴉時候的那兩個雅痞,徹底的呈現了那種放浪不羈,
而只是在追尋自我價值的台灣新世代文化,
到了基隆與小妹妹一起作畫,聽著爸爸(許效舜)跟媽媽拌嘴,
然後陳述的以往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在緬懷過去的後,
卻也淡淡的透露出來了時代的改變,進步帶來的不只是繁榮,
還有也創造了那一段段的回憶-因為已經不復在。

在八里林口遇到的導遊(吳念真)跟媽媽群們,
又呈現了另外一面的社會現實,被裁員的媽媽,
從少女的熟後就開始付出,但最後還是一樣面臨失業,
背後依然背負一個家庭,卻也在逗趣的導遊敘述之下,
我們看到了無奈背後呈現一股幽默,抗爭到旅遊,
就好像失落我們又回到輕鬆看待,很多我們現在開始種下的社會,
未來我們小孩子還會知道嗎?消波塊還適消波塊嗎?

到了阿公家,正巧遇到了媽祖要出巡要遶境過這個村莊,
身為地方耆老的阿公,也熱情的跟鄉親一起參與,
感謝媽祖保佑自己在風風雨雨的口耳聲中成長,
就像牆上寫著『是非就此止,佛號請帶去。』
帶著感激的心情走到長長隊伍後面,
蹲在媽祖的神轎之下,只是因為一份感恩的心,
這時候那場景,更令人鼻酸,卻不是悲傷。

最後一段的路程,往往都是最精采的,
腳踏車壞了確讓明相遇到另外一個腳踏車有人,
被別人幫助,也知道了『幫助別人很快樂』,
好久沒有一起兩個人騎車了,因為車友過世了,
理由是因為要救自己的學生而溺斃,
兩個人一同穿越過綠色的林地,然後回到魚池旁,
都在進行自己預計的里程,指示方向不同,
相反方向的人,卻也在這個地方相遇。

終於,回到了高雄,停好了腳踏車,
上樓前回頭一望,拍拍胸脯,
好像說著:"Yes, I did it."
打開電腦,鄧導來信,本以為就此結束,
劇情又拉回第一天,奔馳在愛河旁,
到了台東,看到念舊爺爺的雕刻品,
也開始闡述著一段段的故事,
都是自己深刻的體會,化作藝術品而呈現。

最後胡德夫海邊的『太平洋的風』,
故事結尾在悠揚的歌聲,一首沒有結尾的歌,
每個音符都好像為了下個做準備,
就這樣,完成了一個少年的旅程。


故事每個串場的角色都設計的很完善,
也將台灣的每個地方拍的特色進出,
角色的內心情感刻畫等等都非常的棒,
雖然是一個『聽不清楚』的大學少年,
卻完成了或許一趟我們都還沒經歷的旅程,
故事的起伏很大,只是尾巴部分有點小平淡,
直到結尾才拉出高潮,實為不錯的作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uenwei 的頭像
    kuenwei

    kuenwei

    kuen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